a片免费看

转载丨双向赋能,盐城勇立开放发展潮头!

  • 发布时间:2025-11-12
  • 浏览数:3171

黄海潮涌,开放风劲。初冬时节,行走在盐城这片向海而生的土地上,改革的锐气与开放的朝气交织生辉。

从黄海之滨的产业园区到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出海口,从重大项目的建设现场到跨境电商的繁忙场景,一幅以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的生动画卷,正在这片热土上尽情铺展。


五年来

盐城始终将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

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“关键一招”

以制度创新为刃,破除发展藩篱

以开放合作为翼,拓展全球视野

让改革红利充分释放

让开放活力持续奔涌

为“十四五”收官写下浓墨重彩的注脚

改革攻坚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

在盐城,改革并非抽象的概念,而是跳动在一个个鲜活的数字中——

全市生产总值
从2021年的5900亿元
跃升至2024年的7779亿元
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
是改革挺进“深水区”的持续突破
规上工业增加值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
关键指标持续领跑
清晰印证着改革“含金量”
正向发展“高质量”稳步转化

五年来,盐城坚持刀刃向内、问题导向,聚焦企业和群众感受最直接、反映最强烈的痛点堵点,全面落实标志性、牵引性、探索性“三个一批”重点改革事项,以系统性改革破解发展瓶颈,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
“营商环境是生产力,也是核心竞争力。”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上,盐城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“一号改革工程”,紧扣“极简、更优、赋能、精准”四个关键词,推出一系列突破性举措,全力打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。

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市深入开展“一把手走流程、查实情、送政策、抓环境”活动和优化营商环境“十百千”行动。所有涉企服务部门印发对标先进地区优化营商环境十项举措清单,市县联动出台政务服务大厅便民利企措施108项,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应用场景近700项,直接解决企业诉求300余项。涉企执法更加包容审慎,上线的市行政执法监督信息化平台覆盖规上企业1.44万家,检查频次较往年同期减少40%以上,“实施‘扫码入企’监督行政检查案”被司法部作为正面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。

作为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
和省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
盐城勇担生态责任
以绿色低碳改革为引领
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

五年来,盐城统筹推进市域碳管理,光伏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入选国家试点。坚持“五化”并进推进零碳园区建设,积极探索绿电“+氢能”“+新型电力系统”“+冷能”等多种路径,大丰、射阳、滨海三大零碳园区全部实现可溯源绿电接入。截至今年7月,盐城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,成为东部沿海首个“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”,绿色能源产业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。



开放赋能平台优势拓展发展空间

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
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城市
盐城地处长三角一体化、
淮河生态经济带、江苏沿海发展等
多重国家战略交汇点
具备陆海联动、双向互济、南北协同的
独特优势

“十四五”期间,盐城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,放大中韩(盐城)产业园等开放平台优势,成功举办全球滨海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,全力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,积极抢抓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及RCEP实施等重大机遇,持续拓展“国际朋友圈”,推动高水平开放格局加速形成。

作为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对韩合作国家级平台、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创新的国家级载体,中韩(盐城)产业园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,已成为全市开放型经济的主阵地和对韩合作的新高地。自2017年获批以来,园区累计批准设立韩资项目超970个,实际使用韩资近130亿美元,集聚外资企业380多家、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5家,总投资45亿美元的SK集团动力电池项目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相继落户,成为全省对韩合作的标志性成果。

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,盐城国际交流影响力持续提升。成功举办2025全球滨海论坛、第26届中日韩友好城市交流大会等重大国际活动,累计与全球4大洲9个国家缔结友好城市16对、友好交流城市15对,搭建起多层次、宽领域的国际交流桥梁。a片免费看“一港四区”全部正式对外开放,中欧接续班列“盐城号”累计运量突破1万标箱,成为连接内外、贯通东西的重要开放通道。

“十四五”以来,全市进出口持续保持较快增长,其中2022年突破200亿美元,提前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。今年,盐城推出稳外贸政策组合拳,推动出口逆势增长,1至9月,全市实现外贸出口843.7亿元,同比增长7.4%,其中对东盟、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速分别达25.3%和55.1%;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151.4亿元,规模居全省前列。机电产品出口保持优势地位,占比达63%。

五年来,盐城推出稳外贸政策组合拳,推动对外贸易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。实施全市贸易促进计划,成功入选全国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试点城市。今年以来新设外商投资企业75家,同比增长36.4%。依托省“全程相伴”综合服务平台,为“走出去”企业提供风险预警、合规指导等一站式服务,全市新备案境外投资项目25个,总投资超8300万美元。

产创融合动能转换重塑发展优势

深度融入全省“1+3”重点功能区建设
深化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
深入实施加快培育发展
未来产业三年行动计划……
“十四五”期间
盐城将深层次改革

与高水平开放有机结合
推动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
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强大支撑

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浪潮中,盐城以“概念验证首发地、成果转化首选地、示范应用首推地”为战略目标,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,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“破局者”,将科技“最强大脑”与产业“最强躯体”融合为有机生命体。深化拓展与大院大所合作,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“实验室”走向“生产线”,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

盐城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关键,培育产业创新“主力军”,独创的“巡诊评价”机制为精准培育提供科学导航。10月20日,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示第七批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名单,全市50家企业上榜,新增数量创新高。至此,全市累计培育认定的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达146家,首次突破百家大关,较2023年增长2.4倍,实现县(市、区)全覆盖,构建起全域协同发展新格局。

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,盐城加速推进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发展。坚持全市“一盘棋”,聚焦“5+2”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,科学布局产业发展,推进体制机制创新,产业集聚规模不断壮大,产业集群发展效应日益凸显。

盐城经开区立足汽车、晶硅光伏、动力电池“三大主导产业”,壮大智能装备、数字物流、医美康养“三大特色产业”,布局新型储能、低空经济、应急产业“三大新兴产业”,形成多点支撑、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。盐城(韩国)科技创新中心投入运营,推动更多原创技术在盐城孵化落地,吸引更多国际顶尖科研团队和创新人才扎根盐城,进一步打通中韩两国科技、人才、资本等要素的跨境流动通道。

处于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关键阶段,盐城积极抢占科技创新“制高点”、下好产业创新“先手棋”,着力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低碳创新中心、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枢纽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产业科技创新高地。2024年,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.4%。504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评价,高企总数达2842家,连续两年新增数和总量稳居全省第六。

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
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

向海而兴的盐城

正以更加开阔的视野、更加坚定的步伐

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

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

来 源丨登瀛观察